财政收入关于澳门皇冠赌场:2005年预算执行
情况和2006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第四次会议上市财政局局长 王 松
(一)2005年财政收入
2005年全市财政体制收入235100万元,完成预算的108.1%,比上年增长17.9%。加上上划中央和省的收入后,全口径一般预算财政收入670286万元,完成预算的104.7%,比上年增长11.9%。
(二)2005年财政支出
2005年全市财政支出674767万元,完成预算的100.4%,比上年增长17.0%。各位代表,为完成2005年预算任务,全市财税部门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狠抓税源监控,严格依法组织财政收入。面对石油加工、汽车两大支柱产业税源短缺的严峻局面,各级税务部门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的组织收入原则,以强化税源监管为核心,以挖潜增收为主线,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实行税源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并对税收优惠政策到期的及时恢复征税,保证了实现税款应收尽收。进一步明确税收征管范围,全面清理了漏征漏管户,完善“发票控税”机制,堵塞了征管上的漏洞。认真落实《税收征管法》,强化欠税追缴措施,着力将税源缺口压缩到最低程度。各级财政部门在加强对行政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征管的同时,继续扩大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行政性收费收入和国有资产出售收入比上年增加较多。
第二,发挥财税职能,支持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各级财税部门牢固树立发展意识,积极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一是筹集资金,为国有企业承担和垫付“并轨”和改革资金,确保国企改革快速平稳进行。二是继续落实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和大项目建设。三是及时为出口企业落实出口退增值税政策,促进了外贸出口额的快速增长。四是认真做好第二批中直企业所属的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和公安机构的分离工作,切实减轻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五是争取专项资金,支持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高技术产业和老工业基地的项目建设、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六是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相关部门共同对收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有效地促进了软环境建设。
第三,注重统筹兼顾,积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继续落实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拨付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农业增产“三项”技术补贴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增加了农民收入。整合城建资金,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民生民利”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多渠道筹措地方配套资金,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支持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不断完善和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安排再就业资金专项用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岗位培训、职业介绍、公益岗位、灵活就业和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等方面支出,有力地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筹集资金,增加对城市社区的专项经费补助,确保社区居委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积极服务和谐基层建设。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在“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资金及时发放的基础上,建立了解决部分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问题的长效机制;支持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扶助农村困难居民,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积极推进“科教兴市”战略,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村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继续增加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逐步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资金投入,并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推动了我市重点技改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四,落实“三奖一补”政策,努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2005年,中央财政为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实际状况,按照“以奖代补”的思路,制定了对地方实施“三奖一补”的政策措施,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县乡财政困难状况有明显缓解。即对财政困难县增加税收收入和上级政府增加对财政困难县财力性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对县(市)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对产粮大县给予奖励;对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得好的地区给予补助,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
第五,加快推进财政改革,不断提高依法理财水平。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了直观、规范的收入共享的分配体制,充分体现区级政府发展经济的成果,调动了各区增收节支的积极性。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相结合,在市本级全额拨款的预算单位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编制的基础上,取消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建立了以直接支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管理制度。按照财政部非税收入的改革模式,澳门皇冠赌场:率先开展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通过取消单位收入过渡账户,实现财政与代理银行的网络连接,保证了非税收入收缴改革“一步到位”。政府采购范围不断扩大,市直各行政事业单位公务车辆加油实行了政府集中采购。
2005年,全市财政收入克服困难实现稳定增长,财政支出保证了国企改革等重点支出的资金需要,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预算执行中遇到和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虽然县(市)财政收入比上年增收较多,但由于市内石油加工和汽车两大支柱产业税源短缺,财政增收的困难较大。二是为确保国企改革的快速平稳进行,再加上归还到期的国债转贷资金本息和政府主权外债,财政资金压力较大,预算执行十分困难。三是财政供养人员多,负担沉重,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上述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的高度重视,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6年预算草案
2006年预算安排的指导原则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突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增强财政实力的主题;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推进财源建设;依法组织财政收入,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体现公共财政要求,保障“三农”、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科学、公共卫生、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需要;继续深化财政改革,严格预算约束,强化财政监督,创建节约型财政,为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财力保障。按照上述原则,编制了2006年预算草案。
(一)2006年财政收入
2006年,全地区全口径一般预算财政收入732838万元,比上年增长9.3%。
2006年,市区财政体制预算收入为181173万元,比上年增长3.3%。加上上划中央和省的收入后,市区全口径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85034万元,比上年增长10.2%。
(二)2006年财政支出
2006年,全地区当年财政预算支出安排431605万元,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9%。
2006年,市区财政体制预算收入为181173万元,加上预计中央和省的税收返还和各项补助收入后,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2006年市区当年财政预算支出安排272930万元,比上年增长1.8%。
三、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确保完成2006年预算“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发展实现“变快走为快跑”的关键时期。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改革攻坚和自主创新、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对财政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因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市财税部门要深刻理解和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奋力开拓,确保完成2006年预算,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依法强化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要依托信息化建设,完善重点税源监控体系,突出抓好税源分析和趋势预测,及时掌握收入征管的主动权;进一步加强对高收入群体和行业的动态监控和档案管理,完善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制度,全面推进“发票控税”;继续坚持税务稽查与公安部门联合办案的有效机制,突破征管中的重点和难点,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全面深化欠税公告制度、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纳税评估制度,有效解决征管中的薄弱环节,促进税收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建立;不断扩大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全面推开市本级非税收入收缴方式改革,充分挖掘非税收入潜力,努力培育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
(二)积极支持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和优化财源基础。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引导和带动银行资金和更多的社会资金向化工、冶金、汽车等支柱产业及工业园区集聚,加快促进工业发展“提速增效”。继续支持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争取中央国债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技改项目的投入,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能源资源节约。要继续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围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依托各地农业资源优势,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带动农民致富。同时,继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农技推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等项目的资金投入,为我市三次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要千方百计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二是要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人员失业金及最低生活保障金的足额发放;继续推进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再就业工程,切实做好扶贫救助工作,着力解决困难企业军转干部、农村五保户供养和特困群众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维护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三是继续落实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确保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农技推广补贴和购置农机具补贴规模不减并保持稳定增长。同时,继续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是积极落实国家“三奖一补”政策,加大对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切实增强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五是依法保障科教事业正常经费需求,努力改善科研和教学条件,继续落实国家对农村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并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建节约型财政,推进依法理财。一是要全面推进预算编制制度改革,部门预算要在完善功能方面取得新突破,特别是要逐步建立项目库体系,实施项目预算滚动管理,强化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做实节约型社会的财政基础。二是开展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减少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建立财政资金的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机制,提高财政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三是要全面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切实发挥政府采购的调控职能,突出节约型特点,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四是要严格预算约束,加强支出管理,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的绩效考评制度。按照“两个务必”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完善奖惩机制,做到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业,严守节约型社会的“闸门”,进一步提高依法理财的水平。